刘伟庆,男,1964年5月生,江苏武进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土木建筑学科群首席教授;江苏省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工业大学先进工程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国际减震学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减振控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振动工程学会、力学学会副理事长;《自然灾害学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等期刊编委。
主要从事结构抗震与减振控制、新型复合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美地震工程科技合作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江苏省青年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教材、译著5部,获得专利授权10余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陆伟东,男,1970年1月生,浙江湖州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江苏省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南京工大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与评估研究所所长、南京工业大学先进工程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工程木结构研究所所长。
担任中国建筑学会抗震试验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鉴定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工程质量》期刊编委。
主要从事木结构设计理论、纤维复合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地方规程标准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杨会峰,男,1977年3月生,博士、副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工程木结构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系副主任,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木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木结构和新型复合材料结构的研究。
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的纵向科研项目:①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973前期)—采用单元重组速生木材的新型木结构基础研究(2002CCCD1700);②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木建筑住宅关键技术研究(2006BAJ04A02-10);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复合木结构的结构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50578075);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夹层结构材料的结构性能及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50978134);⑤江苏省建设厅招标项目—绿色建筑结构体系—复合木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JS2005ZB05)。主持的科研项目:江苏省住建厅建设系统科技项目——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JS2010ZD07)。
到目前为止,在木结构领域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逾20篇,其中EI收录4篇,ISTP收录3篇,在本项目相关领域,申请发明专利5项且均已公开,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
岳 孔,男,1979年3月生,博士,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工程木结构研究所副所长。2002年7月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2005年7月和2008年7月分别获得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师从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功能性改良学科带头人卢晓宁教授。2008年7月起,进入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现代木结构方面的研究,合作导师刘伟庆教授。2010年10月,在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节能系工作,继续从事现代木结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从事现代木结构、木材功能性改良、人造板与胶粘剂等方面的研究。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的纵向科研项目: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木建筑住宅关键技术研究(2006BAJ04A02-10);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夹层结构材料的结构性能及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50978134);③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户外用高性能快生材多层结构板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2006C12071)。主持的科研项目:①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改性速生杨木在轻质木框架结构中的应用技术研究;②江苏省住建厅建设系统科技项目—新型清水混凝土施工模板技术研究(JS2010ZD10)。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实用新型专利3项。
程小武,男,1970年12月生,硕士,在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先进工程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工程木结构研究所副所长。本科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硕士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历史专业,研究方向为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师从著名古建筑专家朱光亚教授,现在南京工业大学攻读新型土木工程材料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木结构建筑结构形态设计理论,导师为著名结构专家刘伟庆教授。担任全国木结构协会会员,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多项古建筑维修与木结构工程项目,曾获多项校、省、部级教学科研奖。
周 叮,男,1957年5月生,博士、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香港大学土木系客座教授,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交流合作部主任。担任国际期刊ISRN Mechanical Engineering编委,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委。主要从事结构构件以及复合结构的静、动力学等方面特性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流体子域法的复杂柱形储液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收录论文80多篇,EI收录50多篇,SCI检索他人引用400余次,是十八个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长期审稿人。与香港大学、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加拿大湖首大学以及美国霍华德大学有长期的学术合作关系。指导的研究生论文获得2011年度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
方 海,男,1981年8月生,博士、副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先进工程复合材料研究中心结构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结构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2007年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机械与航空系从事复合材料的访问学习,2009年赴美国西弗吉利亚大学CICI国家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gration of Composites into Infrastructure)从事复合材料在结构工程领域应用研究方面的访问学习。在结构复合材料领域,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了973前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获得2010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已获1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王 俊,女,1976年10月生,博士,副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先进工程复合材料研究中心结构复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2006年9月东南大学博士毕业,在校期间主要研究土木结构的动力学、损伤力学、动态测试技术,作为第一完成人参与的科研项目“振动偶固频差法缆索张力测试技术及系统”已通过江苏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同年进入江苏省交通科研院从事桥梁结构科研、试验、检测、设计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的“杨浦大桥结构安全检测与评估”项目获2008年度江苏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参与编写《桥梁工程试验检测技术手册》(2009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2008年1月进入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学院,从事桥梁结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同年进入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刘伟庆教授,在刘伟庆教授领导的先进工程复合材料研究中心负责复合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①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多塔悬索桥主缆状态和中塔刚度识别研究;②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抗海洋氯离子侵蚀耐久寿命预测;③江苏省博士后基金项目——新型复合材料管约束混凝土桥墩结构体系力学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④南京工业大学学科基金重点项目——复合材料管约束混凝土桥墩性能分析与设计制备研究。到2011年为止,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万 里,男,1982年9月生,博士,讲师;就职于南京工业大学土木防灾与减灾省重点实验室,并在南京工业大学先进工程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从事新型结构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复合材料界面问题、冲击损伤以及损伤检测等。2004年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工学学士学位和软件工程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于南京工业大学获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南京工业大学土木材料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泡桐木夹层结构界面增强机理研究》涉及材料科学、断裂力学、界面力学等多个交叉学科范畴,并被答辩专家一致推荐为优秀博士论文。在复合材料领域,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了973前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共计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发表中英文论文共计1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共计16项。
周宏伟,男,1969年4月生,博士,讲师,南京工业大学力学实验中心主任,南京工业大学先进工程复合材料研究中心结构复合材料研究所兼职力学实验指导教师。1992年7月和1995年4月分别获得辽宁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士、硕士学位,2008年3月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力学博士学位。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国防基础研究基金项目1项,航空科技基金项目1项,高校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2项。发表论文7篇,出版实验指导教材1部。目前研究方向:复合材料结构连接强度理论及实验研究、结构振动控制。
齐玉军,男,1982年12月生,博士,讲师,南京工业大学先进工程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复合材料研究所成员。2006年7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保送至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叶列平教授和冯鹏教授;2011年6月获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目前研究方向为先进工程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
方 园,女,1983年11月生,博士,南京工业大学先进工程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复合材料研究所成员。2006年7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同年保送至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08年硕博连读攻读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师从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陈苏教授;2011年7月获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工学博士学位。硕博期间主要从事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2篇,其中发表SCI收录的论文9篇,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7篇。目前研究方向为先进工程复合材料的耐久性及相关理化性能研究。
祝 露,女,1987年7月生,河南南阳人,硕士,南京工业大学先进工程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复合材料研究所成员。2008年6月毕业于南京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1年6月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从复合材料领域较具影响力的刘伟庆教授,研究方向为结构复合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2011年7月起,在南京工业大学先进工程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工作,继续从事结构复合材料相关应用研究。发表论文数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